寶寶吃魚終極攻略:如何挑選最安全、最聰明的魚?(附12種推薦魚類與食譜)
11 Aug 2025
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與DHA,是寶寶大腦和視力發育的「黃金輔食」。但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魚類,到底該怎麼選?哪些魚汞含量高,是寶寶的禁區?不同月齡的寶寶又該怎麼吃?
別擔心,這份終極指南將為您解答所有疑惑,從魚類選擇、每日攝取量到分月齡食譜,讓您輕鬆成為寶寶的專屬營養師!

為什麼要給寶寶吃魚?益處與風險
在選擇魚類前,我們先了解為什麼魚肉如此重要,以及需要注意的風險。
-
核心益處:
- 高DHA含量: DHA被譽為「腦黃金」,能有效促進寶寶大腦和視網膜發育,增強記憶力。
- 肉多刺少: 選擇合適的魚類,其肉質細嫩、魚刺少,方便寶寶吞嚥,不易卡喉,非常安全。
-
潛在風險:
- 汞(Mercury): 大型掠食性魚類體內容易富集汞,過量攝取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,對注意力和記憶力造成負面影響。
- 魚刺(Bones): 細小且多的魚刺是寶寶的頭號殺手,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哽噎危險。

寶寶魚類選擇終極指南:推薦與避雷清單
我們根據魚刺多少、DHA含量、汞含量這三個核心指標,為您整理了一份清晰的魚類推薦清單。
✅ 強力推薦(低汞、少刺、高營養)
這些是寶寶輔食的首選,可以放心給寶寶食用。
- 三文魚(Salmon): DHA含量冠軍,汞含量低,肉質肥美,是促進腦部發育的最佳選擇之一。
- 鱈魚(Cod): 肉質細嫩,魚刺極少,營養豐富。首選大西洋鱈魚或太平洋鱈魚。(注意:後文會教您如何分辨真假鱈魚)
- 黃花魚(Yellow Croaker): 營養豐富,肉質細膩,魚刺少且易處理,容易消化。
- 龍利魚(Sole Fish): 肉質緊實,幾乎無刺,DHA含量適中。被稱為「護眼魚肉」。
- 鱸魚(Perch / Sea Bass): 性價比高,DHA和蛋白質含量均衡,魚刺少且易於處理。
- 鱖魚(Mandarin Fish): 屬於低汞、高營養密度的淡水魚,刺少肉嫩,是優質選擇。
- 沙丁魚(Sardine): DHA、鈣、維生素D的三重營養冠軍,汞風險低,但需注意處理小刺。
- 銀魚(Icefish): 高鈣、高蛋白、無硬刺,非常適合作為寶寶輔食。
⚠️ 可以嘗試(需謹慎選擇與處理)
這些魚類也不錯,但可能在某些方面稍有不足,可作為備選。
- 鯧魚(Pomfret): 汞含量低,魚刺少,富含優質蛋白和DHA。
- 羅非魚(Tilapia): 低汞、少刺,但營養密度較低,適合作為備選魚類。
- 比目魚(Flatfish): 低汞、高蛋白、刺少肉嫩,可作為備選。
- 黑魚(Snakehead): 魚刺少且大,蛋白質高,但脂肪含量低。
- 昂刺魚(Yellow Catfish): 汞含量低,但DHA含量也較低,魚刺中等。
❌ 務必避開(高汞或多刺)
以下魚類絕對不能給寶寶吃!
- 高汞大型魚類: 鯊魚、馬鮫魚(大型)、金槍魚(吞拿魚)、馬林魚、箭魚、長壽魚、方頭魚。
-
其他不推薦魚類:
- 帶魚(Hairtail): 汞含量相對較高。
- 多寶魚(Turbot): 汞含量相對較高。
- 石斑魚(Grouper): 汞含量相對較高。
-
魚刺過多魚類:
- 鯽魚(Crucian Carp): 細刺極多,非常危險。
- 草魚(Grass Carp): 細刺多,處理困難。
- 巴沙魚(Basa Fish): 營養價值較低,常被用來冒充龍利魚。

寶寶每日/每週該吃多少魚?
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議:
- 頻率: 建議每週吃2-3次,其中包含1-2次海魚(如三文魚、鱈魚)和1次淡水魚(如鱸魚)。
-
份量:
- 6個月~2歲寶寶: 每次攝入量約 25-75克。
- 2歲~3歲寶寶: 每次攝入量約 30-60克。
- 4歲~7歲寶寶: 每次攝入量約 60克。
分月齡寶寶魚肉輔食做法
給寶寶吃魚,清蒸或水煮是最佳烹飪方式,能最大限度保留營養,並確保完全煮熟。
-
7-8個月:魚泥
將去皮去骨的魚肉放上檸檬片醃製去腥,上鍋蒸熟後打成細膩的泥狀。可單獨餵食,或加入米糊、蔬菜泥中。 -
8-9個月:魚肉粥
在快煮好的粥中,加入剁碎的魚肉和蔬菜末,繼續熬煮5分鐘即可。 -
9-10個月:魚肉麵
將魚肉剁碎,與蔬菜末一同下鍋用寶寶油稍微翻炒,加入適量水煮開後下面條。 -
10-12個月:魚肉丸
將魚肉碎、雞蛋、蔬菜末和少量麵粉混合,捏成小丸子上鍋蒸熟或煮熟。 -
1-3歲:清蒸魚塊
將魚肉化凍後上鍋蒸熟,淋上一點點寶寶醬油即可。味道鮮美,營養保留更全面。

特別提醒:如何分辨真假鱈魚(油魚)
市面上常用廉價的「油魚」冒充鱈魚,油魚富含蠟質,寶寶吃了會導致腹瀉(排出油份),務必學會分辨!
-
真鱈魚(Cod):
- 鱗片小而均勻,一般不去鱗。
- 橫切面較大,解凍後手感光滑。
- 肉質呈潔白色,細膩緊實。
-
假鱈魚/油魚(Oilfish):
- 鱗片大,售賣前一般會去鱗。
- 橫切面有褐色或紅色網格狀線條。
- 肉質偏黃且硬,解凍後手感粗糙。

破解常見的3大餵魚迷思
-
迷思一:活魚比冰鮮冷凍的好?
真相: 不一定。部分活魚在養殖過程中可能被添加激素飼料。選擇大型連鎖超市或可靠渠道購買的冰鮮魚,來源更清晰,安全性反而更高。 -
迷思二:吃魚頭魚尾更聰明?
真相: 魚頭和魚尾是重金屬含量最高的部位,且魚尾的細刺較多。給寶寶吃魚應盡量挑選魚身中段、魚刺最少的部分。 -
迷思三:生魚片的營養更全面?
真相: 絕對不要!未煮熟的魚容易感染寄生蟲。給寶寶吃的魚必須完全煮熟,清蒸或水煮是既能殺菌又能保留營養的最佳方法。